Buscar

科學最新實驗可以證實佛說生命來自外太空




 

馮馮

 

 

 

 

 

 

 
去去來來 / 謄錄

 


──追溯宇宙形成的因果軌跡,一直追循到兩百億年(20 Billion Years)以前,「時間」開始的剎那,就是生命出現之時──

 

我 們的超級宇宙大泡泡在大約一千五百億年以前發生大爆炸,從中心向四方八面輻射,形成無數高能的小泡泡。各個小泡泡各自形成宇宙,每一個宇宙泡泡之內,各自 形成無數的星雲漩系;每一個星雲漩系之內形成億兆個太陽系,每一個太陽系內形成行星。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,是我們宇宙內的星雲漩系之一,我們的宇宙是無數 的宇宙之一。這些綜合各家的理論,已因太空科學的突飛猛進,及許多事實的發現,而獲得證實。

我們宇宙內的各群星雲漩系,不斷彼此遠離,宇宙泡泡不斷膨脹,這些也已經由科學家證實了。

超級的宇宙泡泡開始形成,泡內充滿了氫氣,此時還是極其不穩的氣體。它們不停地旋轉,漸漸旋轉成為許多漩系。由於原子彼此的吸力而收縮,漩系中心收縮的壓力比外圍的大,溫度越來越高,當升到了高達華氏兩千萬度的臨界溫度(Critical Temperature),終於爆炸焚燒。這種氫原子濃縮氣團的爆炸,是一連串的核子連鎖反應,像氫原子爆炸的情形,可是較之更大不知多少倍威力。這時候,氣雲漩系輻射著高能,發生巨大燦爛的光芒── 一座新的星雲漩系誕生了!

核子反應繼續進行,燃燒中的一價氫原子形成二價的氦,及轉變為碳、氧……及其他元素。整個宇宙的物質元素都是從氫原子形成的。氫原子是一切物質的最初始祖,而氫原子是從虛無形成的,這些在以前的拙文都已詳細討論過了。

當一座星雲衰老,它的外圍會顯得脹大及發射出紅光,天文學家稱這種紅光脹大的老化星雲為「紅光巨星」(Red Giant)。我們的太陽在六十億年以後,會老化而變為一座「紅光巨星」星雲氣團。

較小的紅光巨星(像我們的太陽),經過幾千萬年之後,它的高能燃燒殆盡。由于質量吸引力,它會開始崩潰,並且會更加壓縮體積,輻射白光,這是它迸盡最後光熱的輻射能,不久就會毀滅。此階段被稱為「白熱矮星」(White-hot Dwarf)。它的體質濃縮到很大密度,一湯匙那麼多的重量會重達一噸。

體 積較大的紅色巨星星雲,會發生巨大的爆炸,光芒驟減,光照宇宙,成為「超級新星雲」(Supernova)。它的爆炸把星雲碎片輻射到宇宙空間,與宇宙的 原始成分結合,形成許多新的小星雲。我們的太陽就是銀河系爆炸射出的殘體,與大宇宙的原體物質結合,所形成的小星雲漩系列之一。

我們太陽系內的各行星,是太陽氣團旋轉飛出的各小氣團,分別冷卻所形成。各行星,包括我們地球在內,也都是構成於上述大星雲的殘留氣體的原子,與大宇宙的原始氣體原子。

我們人類與一切生物的生命,都是由氫、氧、碳、鈣……等元素的原子所構成的,它和宇宙各空間各星系的原子完全一樣,並無二致!

所以科學家們認為:人類及一切生物的生命,都是源起宇宙外太空的。猶太基督教傳統則根據舊約創世紀,而堅稱上帝以七天時間開創了世界,第三天用泥土造了人的始祖亞當,第四天造了萬物和各種動物,最後從熟睡中的亞當身上,取出一根肋骨,合和泥土,造成女人夏娃。

古代埃及神話說:宇宙是一個長方形盒子,一切星球,一切生命,都在盒子內「自然」出現。

阿含經云:「世界初成,光音天人下來,各有身光,飛行自在,因地肥香美,取食多者,即失神通,體重無光……」

這說得很簡單,但是相當明白。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,阿含經所講的,顯然比猶太教創世紀更為合理,埃及古代神話觀念也很有一些意思。

阿 含經講的「光音天人」,已經很明白指出是非物質的色界生命,是光波是音波。「世界初成時」,就是指色界的物質世界剛剛形成之時,是宇宙從無色界形成色界之 初,是粒子與微中子之類形成及光子聚合之時。「天人」並非物質肉體,而是「光波」與「音波」匯合的智慧生命,他們各有「身光」且「飛行自在」;他們飛到地 球,貪戀地球的物質享受,從色界身質降為物質化的欲界肉體生命,從此身體沈重,不能飛行,失去了自由出入宇宙各界的「神足通」。

這裡所說的「人」,我認為並非狹義的「人類」之意,我認為是指具有高智慧的有情生。

當代的頂尖科學家們,大多數都屏棄或擱置了舊約的「創世紀」觀念,他們多數認為生命的起源是太空,和阿含經的講法很接近。

讓 我們詳予討論。首先,再回到科學家們對于宇宙形成和生命構成的發現。上面說過,欲界生命構成的原子,和宇宙太空的遊離質點毫無兩樣。我們實在是宇宙的一部 分,我們身體內的原子,遠在億億兆兆之前,當宇宙初成之時,當虛無形成色界之時,就已經形成了。比我們現在的太陽系還早得多,那時也還未有地球的存在。

我們的太陽系在旋轉時,有許多團烈火離心而出,成為一團較小的氣體,被太陽巨大的吸力吸住,不停環繞太陽而運行,後來逐漸冷卻成為各個星球,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地球。

我們的地球逐漸冷卻,外殼是堅硬的岩石,核心仍是高熱的熔岩熱漿。外殼的岩石沒有水,沒有空氣,當然也沒有欲界生命的動植物。

過 了一段時間,地球內殼的一些輻射性元素,例如鈾——這些在銀河系初形成時就形成的元素,都是銀河中心巨爆後的殘餘物質——它們有一種令自己分解的特性。它 們在地球內殼漸漸分解,放射出輻射能,使內殼的岩石熔化,溫度增高,經過七百萬年,熔岩漸漸熔穿了地球的外殼,熔岩岩漿噴出了殼外的表層,即是我們熟知的 火山爆發,它同時釋放了禁錮在石殼下的氣體。

從地殼內噴出的氣體,有氫氣、水氣、氮氣、沼氣(甲烷)……等。火山口上空噴著硫磺煙雲,遇到外面的低溫,煙雲氣體化為雨水降下,漸漸注滿了地球外殼的低陷之處,成為海洋,那些沒有凝成雨水的氣體,就匯成包圍地球外面的空氣層。

空氣與雨水河海的形成,具備了欲界生命生存的條件。

雨水沖刷地層分解的礦物質流入海洋中,使海水密度越來越大。這些礦物質有鎂、有納、有鈣……以碌化納為多,形成了海中的鹽份鹹味,海水浮在地殼上,好象一片蛋殼盛著的水,底下是地殼內層,地心內不斷噴出岩漿與氣體,很多火山在海底爆發。

天空中由於靜電作用與溫度的變化,正電與負電作用形成了閃電雷轟,不時閃擊地面,閃電引起大氣中的氫、甲烷、氨(阿摩尼亞)和水發生奇異的原子結合──形成了氨基酸(Amino Acid)及核酸(Nucleic Acid),這兩種分子都是欲界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構成單元。

這些單細胞原生物比原子複雜,識力也比較強,懂得吞吸海水中的其他化學元素物質及半有機體,及與周圍的相類單元發生沖突,互相合並,成為較大的單位;這些單位,經過無數次的合並,形成一個具有適用能力的分子。

這 些欲界生命基本結構原始單元,與周圍的相類單元發生衝突,互相合併,成為較大的單位;這些單位,經過無數次的合併,形成一個具有適應能力的分子。它們知道 選擇生存的環境,以維持自己的生命,它們能夠自己分裂為二複制自己,這些就是欲界生命的開始。經過不知多少代,它們不斷增加繁殖,子子孫孫不計其數。它們 就是欲界生命細胞內的核心要素DNA(Deoxyribonucleic Acid),譯為「遺傳基因核酸」(有直譯為「去氧核糖核酸」)。

DNA決定細胞分裂和遺傳特性,是目前科學家們所知生物的最基本構成要素。任何動植物的細胞內都有的。

一 九六九年九月二十八日,是科學界的一個很重大的日子。那一天,在澳洲墨基遜(Murchison,Australia)小鎮,突然從太空響起了一聲巨大的 爆炸震動,原來是一個太空隕石墜降了!它的爆炸把碎片爆散在廣達十四英里的區域。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紛紛趕至研究。經過化學分析,發現隕石的黑色碎片是一 種含有碳質的軟岩,它含有大量含碳的有機複合物(Organic Carbon-bearing Compound),再予以詳細複驗,發現它含有氨基酸(Amino Acid),這是生命細胞內最基本的構成成分之一。

 


..
主持化驗的科學家是出生與斯里蘭卡島(Sri Lanka的錫藍島)的施勞‧龐南浦魯瑪博士(Dr.Cyril Ponnamperuma),這位今年六十四歲的科學家,當時化驗分析隕石,發現其中的一塊竟含有五種有機化學基本物質,都與地球的生物細胞內的成分相似,這些成分是決定遺傳因素的。

這 個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的科學家。因為本來科學家都認為,只有地球才適合生物生存,甚至於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。現在竟發現來自外太空的隕石含有 有機化學物質,而且還是生物細胞內的基本構成成分。這不就是意味著,地球並不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了嗎?換言之,就是宇宙其他星系也可能有著有機生命的存 在!而且很可能普遍存在於整個宇宙之中!

龐南浦魯瑪博士發現的隕石含有五種有機物質(Cytosine, Adenine ,Guanine,Thymine,Uracil)。這五種成分,是有機生物細胞體內基本的構成遺傳決定因子,它們配合著糖與磷所組成的骨幹,合而構成遺傳基因核酸DNA與RNA核酸,傳訊生物細胞的遺傳指令。

有些科學家懷疑,隕石墜地後已感染了地面的物質。休士頓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約翰‧區勞(John Cro)就是懷疑者之一,他說:「沒有一塊隕石,是不受到感染的。」

但是,龐南浦魯瑪博士和他的助手們發表聲明,已經在實驗室運用一切最可靠的方法,將隕石清潔消毒,斷無感染地面物質。而且,所發現的五種有機化學物質成分,並非由隕石表皮一層所取標本而得,乃是石心的部分取出。

龐 博士生於錫蘭島一個教育世家,錫蘭島的佛寺與森林,往往藏有古代從天空落下的隕石。他從小就對於隕石有莫大興趣。他的家庭是佛教徒,他時常上佛寺去,到森 林去,找尋那些隕石;總感到隕石蘊藏著一些宇宙的奧秘。作為一個錫蘭島佛教徒,當然知道阿含經內,佛說光音天人飛來地球的一段,也當然從佛經其他經典知道 宇宙是無限的,他一直就想從科學來研究隕石的神秘,希望打開一扇通往宇宙奧秘的大門。

龐南博士起先並非學科學的,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印度大陸的瑪達拉斯大學(Madras University)去念哲學,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。可是他真正的興趣仍在於宇宙科學及化學,於是他到英國倫敦大學去讀化學,從頭再來,獲得碩士學位;之後在倫敦醫院London Hospital的同位素實驗所(Isotope Laboratory)任研究員。一九六二年,他轉到美國蔔奇利市的加州大學分校,追隨一九六一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梅雲‧卡雲博士(Dr.Melvin Calvin曾以闡明植物光合作用而獲諾貝爾獎)。

卡雲博士其時致力於用人工方法複制地球早期大氣情況,及其間的基本有機化學複合成分的實驗。這些實驗,對於龐博士的啟導良多。

龐南浦魯瑪博士學習卡雲博士的化學方法,開始從事研究生命的來源。越研究,便越多疑問:宇宙中其他星系或星球,是否也有著有機生命或人類?

 

 

 

 

 

 

 

施勞‧龐南浦魯瑪博士
Dr. Cyril Ponnamperuma analyzing a moon sample

 

 

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些宇宙太空生命是否存在的問題,龐博士於一九六三年參加了美國太空署(NASA)外太空生物學系(Exbiology Divison)的研究工作,成為該系的化學進化分系(Chemistry Evolution)主任。他的工作是研究地球上生物的起源情形,一提供資料給其他科學家參考,作為向外太空找尋有機生命的方向指南。

一九六三年,龐博士以一項化學實驗──人工複制地球太初有機化學體的合成──而轟動全世界。他的理論就是:地球太初的有機化學體是源起於火山雷電于海水的結合。即是上文提到的理論──地心內的熔岩噴出地面及噴向空中,所噴出的氣體及蒸汽,形成雨水匯聚成海洋。大氣中因溫度劇邊而產生雷電,雷電閃擊之下,海水形成氨基酸,及DNA與RNA等遺傳核酸,漸而進化成為單細胞生物。

龐博士堅信火山與海洋是生命之母,他用實驗來求證。他採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勞‧鄔理(Harold Urey),與史丹利‧米勒(Stanley Miller)兩位科學家的化學先進技術,在一個玻璃瓶內注滿氨氣、海水與沼氣,然後用高能的電子光束(Electronic Beam)閃擊這瓶中的混合物。前者仿制地球太初時代的大氣與海洋情況,後者代表宇宙輻射線及雷電閃擊地球。閃擊了四十五分鍾以後,試管內的混合物出現了阿丹耐恩(Adenine)──這 是生物細胞核內的遺傳基因核酸DAN與RNA的形成質素之一。這個實驗的成功發現,證實了上述的生命起源形成理論是正確的,也證明了在宇宙太空中也有欲界 生命形成的可能。只要宇宙輻射線,有氨氣、甲烷、氫、氧,就有可能形成有機生命的物質,並不僅僅是我們的地球才可能形成欲界有機生命。他的實驗轟動了全世 界科學家,在次之前,世人認為複制太初生命起源是不可能的。

龐南浦魯瑪博士從實驗中獲得更大信心,他認為宇宙中到處都有可能形成欲界生命。就算是有些環境極不利於我們地球生物的外太空星球,也各有能夠適用該環境的生物,只是生命形態不同而已。

他說:「整個宇宙中都充滿著有機生命,只是各有不同結構,我們必可從太空的星體發現有機生命,最底限度可以找到核酸蛋白質形態的原始生命。」

他 認為整個宇宙的化學成分都是一致的。既然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部分,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,銀河系是這個宇宙漩系之一,都是這個宇宙泡泡的大爆炸所形成的,沒 有甚麼理由說宇宙中的成分不一致。龐博士的理論,我認為很合理,而事實上,天文學家與宇宙學家們,從無線電天文望遠鏡收到的宇宙各處星雲漩系的輻射,經用 光譜分析,也早已證實了各皆含有與地球相似的化學元素──氫、氦、氧、氮、碳、重氫……等,都是一樣的。

龐博士說:「宇宙中化學諸元素的分布大同小異,自然也有可能在各處形成相近的有機體。」

在歐洲,古代希臘哲聖阿里士多德早就於兩千多年前提出學說,指出有機生命從無機體形成的。不幸這種科學先見旋即被猶太教基督教的「創世紀」傳播所取代。直到公元二十世紀末期,有卡雲博士與龐博士的實驗,才重光阿里士多德的學說。

佛教在幾千年前就說過欲界從色界而生,比阿里士多德更早指出生命是從物質界形成(請參閱佛說起世因本經)。

龐博士說:「我們並非說可以在實驗室內人造複制生命,也不是說用朝露可以立即造成熒火蟲。我們只是用實驗證明:簡單的無機化學元素,可以形成初步的有機化學體;從簡單的有機體成分進而可形成氨基酸;氨基酸是欲界生命細胞核內最重要的遺傳構成物質。」

龐博士在瑪利蘭大學的實驗室設備周全,包括:生物化學、地理化學、行星大氣分析室、月球石清潔室、綜合物質光譜分析儀、自動氨基酸分析儀、氣體顏色分析器、高能電子撞擊器、電子顯微鏡等等。

龐博士與其師卡雲博士的實驗成就,都成為「進化論」的有力科學證據。雖然還未能在實驗室內複制生物,至少已經證明了,有機生命從無機物質演變而成,也肯定了在宇宙中任何地方都有生命形成的可能。

從無機物質演進為有機生命,正是佛教華嚴經所說的「先成色界,繼成欲界」的程序。華嚴經的說法,很明顯地是基於佛陀所說阿含經。

一九七零年,龐博士肯定了他所化驗的澳洲墨奇遜隕石含有五種氨基酸。一九七七年,他與助手們化驗南極洲冰封已二十萬年的隕石,再度發現隕石中還有氨基酸,又一次轟動科學界。他繼之又發現格陵蘭(Green Land)的三十八億年古老岩石內,有含氫豐富的微生物化石與碳水化合物。

龐 博士現在美國太空暑致力于研究人造合成食物,以適合太空艙內的人員食用。他說:「太空艙內的人員,呼吸時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,假如我們將它轉變為碳水化合 物,就可以制成食物供給太空艙內的飛行員了。既然我們已經能夠從無機物制造氨基酸,也許也有希望進一步把二氧化碳氣體制成碳水化合物。如果實驗成功,或有 助於未來制造人造糧食解決世界饑饉。」

來 自佛國錫蘭島的龐博士本著佛教慈悲之情,將他的新研究集中於人工制造糧食。他常常關心世界的糧荒饑饉問題,直到現在於百忙中仍分出時間常常回到錫蘭島去, 與斯里蘭卡的政府合作發展研究人工制造糧食。現在研究如何使一種遍生在熱帶海島的野生豆類增產,來增加糧食,解決窮國的糧荒。這種豆類,當地名「丹不拉」 (Dambala),新幾內亞土人稱之為「有翅豆」,又稱為「窮人豆」。龐博士發現它的豆莢及葉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維他命,根部亦然,種子則含有可食油 類。

從研究太空隕石發現氨基酸,轉到研究人造糧食來解決世界饑饉,龐博士不愧是一位佛教徒!但願佛教多出現像他這樣偉大的科學家!

從他的實驗的成功,對佛說生命從外太空飛來,我們獲得了證明。

 

 

原載香港內明第167期:1986年02月1

 

 

 

書名: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

作者:馮馮

出版: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 

0 评论:

張貼留言